但事實當(dāng)真如此嗎?
誰是“大媽”?
2013年4月國際金價大跌,“中國大媽”瘋狂搶金,一戰(zhàn)成名?!爸袊髬尅迸c資本大鱷的角力被輿論無限放大,《華爾街日報》專創(chuàng)英文單詞“Dama”來形容“中國大媽”。后來該單詞被錄入牛津詞典。
在很長一段時間里,用在大媽身上的詞語都是負面的—在黃金市場被套牢后,她們被冷嘲熱諷為“貪小便宜卻因為不懂市場而失敗”;在早晚高峰乘坐公交車時,她們被指責(zé)為“占用公共資源”;在一早進入超市搶新鮮蔬菜和打折商品時,她們被嘲笑為“不改小市民心性”;在隨著音樂跳起廣場舞時,她們又被口誅筆伐為“擾亂公共秩序,跳得既土又傻,毫無美感”。
不管是報紙、電視,還是網(wǎng)絡(luò),對于大媽的意見隨處可見。而大媽的另一面卻被輕易忽視。
她們大多年齡在55歲-65歲之間,大多是已退休的家庭婦女;她們大多需要照顧下一代或者下兩代,為上班的兒女準備晚飯,接送上學(xué)的孫輩,為一個家庭儲備新鮮的肉蛋魚禽;她們從困難年代走來,生性節(jié)儉;她們大多身體不錯,卻沒有更多渠道樂享晚年;她們大多文化不高,最大的樂趣是與鄰居談?wù)摷议L里短;她們也許在努力追趕著潮流,卻發(fā)現(xiàn)怎么也追不上。
這是大媽群體的另一面。
而熟練掌握著信息時代話語權(quán)的年輕人、中年人,剛剛撂下老媽盛滿的飯碗,就跑到網(wǎng)上對“大媽”口誅筆伐。
擠公交
有人說:“早晚高峰本來就擠,一開門又上來一群老年人”
大媽說:“看到乘客們的目光,感覺自己好像做了錯事”
家住南京東郊的72歲的朱阿姨,在乘公交車這件事上一度感到很委屈。
“每次看到我們(老年人)一上車,車上人便一副苦臉,我感覺自己好像做了錯事。”之后兒子告訴她,因為“上班高峰期老人組團買菜”,他們在網(wǎng)上備受爭議。這讓她覺得,“挺寒心”。
朱阿姨說,自己家住仙林,去年初南京開了一趟前往江北的公交線?!拔以瓉碓诩腋浇某匈I菜,但比較了幾次,覺得還是菜場的菜新鮮?!彼跃€路開了幾個月后,在鄰居推薦下,她開始每天跟著十幾位老太太,搭上了這趟“買菜大巴”?!岸际寝r(nóng)民早上現(xiàn)摘的蔬菜,新鮮、便宜?!币虼?,盡管來回要近兩小時,她還是愿意跑這趟遠路,當(dāng)然也能順便一路和老姐妹們聊聊天,看看沿路風(fēng)景。
“下午的車經(jīng)常沒什么人坐,老人家何不下午出門買菜,既為上班族行了方便,也節(jié)省了資源?”對于老人組團買菜,不少需要坐車的上班族滿心抱怨。
“年輕人是不容易,”朱阿姨嘆口氣,“但我必須這個時候出去?!泵刻熘形缟纤哪昙壍膶O子就會去她家吃飯。因此她必須7點多就出門買菜,9點半左右到家,一回家就得趕緊洗、擇、燒。就這樣,每天緊緊張張才能趕上孫子中午放學(xué)回家的時間。
這種委屈,并不是朱阿姨一個人的感受。家住鼓樓的76歲楊阿姨,有時想想也覺得郁悶,“其實老年人也不是有意占座位、和年輕人‘搶’公共交通資源的?!彼龔娬{(diào),“老年人出門,自然也是有事的,不然干嗎一大早出去?!遍L時間以來,年輕人的抱怨,讓她也感到有點生氣?!安簧倌贻p人覺得,自己上班最重要,老年人最好呆在家里?!彼f,“但對老人來說,他們雖然不用工作了,但也很忙碌?!睏畎⒁陶f,每次出門,她已經(jīng)努力避開上班早高峰,基本9點或10點才會出門買菜,上了車,如果有年輕人讓座,自己一般都推讓掉,“我們也曾經(jīng)為了上下班奔波過,自然能體諒年輕人?!钡?,有些事情,又不得不去趕早,比如去醫(yī)院看病掛號等等?!澳嵌螘r間胃病又犯了,每隔幾天就得去趟醫(yī)院,有時候上到擁擠的公交地鐵上,我甚至?xí)X得挺不好意思的?!彼X得,一些年輕人的指責(zé)和冷臉,本不是老人應(yīng)該承受的。